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有效载体,是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运用科学理论提高思想道德觉悟、指导生产生活实践的创新举措,是打通宣传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依托。
毛泽东同志说过,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战争年代,党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靠的是“枪杆子”和“笔杆子”。现在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应该把占领宣传主阵地、掌握舆论主导权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是要巩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实践,在参与中提高思想认识、获得精神充实。推进试点建设,目的是为了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功能定位更准确、运行机制更完善、活动载体更丰富、服务群众更有效。这就要求每个试点必须大胆跳出基层宣传工作的传统思维模式,增强时代感,注重创造性,着力在“新”和“实”两个方面求突破。
“新”就是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要在内容、载体、手段、机制等方面有新的创造,根据人的思想观念多元多变、传播技术手段多种多样,创新宣传理念思路方法,用好宣传动员群众的“十八般兵器”,让党的声音传的更远、更广、更清晰,让广大群众易于接受、乐意接受。“实”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宣传内容与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紧密结合起来,让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理论是大众化、听得懂的理论,实践是办实事、办好事的实践,活动是受欢迎、益身心的活动,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重要作用,让民族复兴的伟大追求与幸福生活的现实需求高度一致起来。
从近年来部分试点推进情况来看,各地按照中央试点建设工作部署,进行了许多大胆探索尝试,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地方贯彻上级试点建设方案习惯“捡稠的捞”,重形式轻内容,乍一看有组织、有机构、有阵地、有队伍,深入了解发现活动根本开展不起来,或者蜻蜓点水、浮在面上;有的地方把试点工作当成全面工作来抓,要求基层大干快上、遍地开花,阵地千孔一面,缺乏特色和实效;有的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依旧采取“大水漫灌”,集中组织群众听报告、听讲座、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一厢情愿的灌输式教育让群众兴味索然,难以取得宣传服务群众的效果;还有的地方建设阵地不能有效整合现有资源,而是另起炉灶、再搞一套,和现有的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等阵地不能有机融合、互促互动。这些问题尽管不是普遍现象,却反映出试点工作还面临不少困惑困境,迫切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谋划,拿出更有操作性的措施,帮助基层“拨云见日”,把工作抓到实处。
第一,要树立现代化的理念
改革开放40多年,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日常生活习惯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人早已没有“白天看报纸、晚上看电视”和“露天看电影、过节看大戏”的习惯,更多人愿意利用路上、车上、床上的闲暇时间通过手机看新闻、欣赏短视频,带着耳机听音乐和电子书,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获取最新咨询。村干部通知事情、联系工作也极少把人们召集在一起开会,在微信群里发个消息就能广而告之。连农村的大爷大娘们都懂得用微信和子女孙辈视频聊天。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单纯依靠传统方式方法组织开展群众宣传教育活动,势必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首先应当考虑这个阵地是服务于“新时代”的,阵地要有新意、有创意,场地和布局不一定高大上,但是必须能够满足新形势下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便捷式的传播技术,互动式的参与方式,为群众提供新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
不能“老调重弹”,把中心建成“台上一张桌、台下排排坐”的传统课堂,建成“一张桌、一组柜、一墙制度”的办公场所,建成只宣传大政方针、不讲述百姓故事的机 关文化长廊。
特别是乡镇、农村基层所、站,更应该充分考虑受众的数量和自身的组织能力,视情决定究竟是建设上百人参与的大讲堂,还是建设几十人、十几人互动的“小沙龙”,杜绝出现阵地和内容“大而空”现象,力求“小而精”,活动分众化多样化,有内涵有内容,让老百姓到这里能够听到想听的,看到想看的,学到想懂的。
建设理念的现代化不仅反映在外在形式,更体现在传播方式和内容。现在,许多人一提及理论政策宣讲,立马和“枯燥无味”联系起来,脑海里总会出现一幅讲台上那位“中山装、黑镜框”照本宣科、滔滔不绝,讲台下诸位昏昏然、打瞌睡的无趣场景,这种现象在基层尤其常见。按理说,科学理论、好的政策应该吸引人、打动人,之所以令人敬而远之,是因为我们的宣讲内容不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怪群众不买账,这样不接地气的宣讲不听也罢。
在这方面,党的领袖给我们作出很好的表率。毛泽东同志在阐释调查工作时,形容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生动形象地把内在逻辑关系讲的清楚透彻。邓小平同志考察居民住房时,指出“铁将军把门,这不是告诉小偷,家里没人吗?”“老百姓日子的好坏,看卫生间。”用贴近生活的小细节明确国家住房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也喜欢讲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用“缺钙”“软骨病”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表述经济改革观点,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合适”讲一个国家发展道路选择。只有这样讲党的创新理论和富民政策,老百姓才想听、爱听。建设理念的现代化还体现在活动组织形式上。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们发现基层有不少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高手、能手、段子手,有的村支书通过大喇叭,用乡言俚语把防疫要求讲的深入人心;有的农村防疫标语横幅言简意赅,既带有浓重的泥土味、人情味,也起到了十分“硬核”的劝导作用。我们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好,把群众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好,不能仅仅依靠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几名机关工作人员来组织发动,一定要把基层的乡贤能人都动员起来,这些人在群众中有威望、有人缘,在实践中有经验、有办法,具有“一带十、十传百”的影响力、号召力,能够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事业天地广阔、大有可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和志愿服务中心建设一体推进,通过志愿服务这种形式,把群众中的能人、贤人、热心人都动员起来,引导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文明实践,让志愿者成为文明实践的主力军,让“志愿红”文明实践的标准色。
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把培养广大群众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现代生活理念当成文明实践的重中之重。现在,不同年龄段的人观念习惯差别很大,还有不少人群活在当下,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过去。有的群众集体意识不强,对基层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漠不关心,对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缺乏热情,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有的群众公德意识不强,对乱扔烟头、随地吐痰、打喷嚏咳嗽不掩口鼻、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不以为然,认为小节无伤大雅;有的群众健康意识不强,喝酒宁伤身体不伤感情,熬夜上网打麻将、不吃早饭等不健康习惯比较普遍,一些人舍得花钱请客,舍不得花钱吃药,无病不调养,有病靠硬扛,中部地区某县为农村60岁以上农民办理免费体检卡,主动参加体检的人不到30%;有的群众家里买了车,就丢掉了骑行、步行锻炼习惯,过分依赖代步工具,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的群众不关心子女教育和成长,对孩子的学业和表现不管不问,不仅不给孩子做表率,甚至还影响孩子沾染不少陋习、恶习;有的群众讲起环保头头是道,具体到行动仍然污水乱泼、垃圾乱倒。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如果得不到有效改变,新时代、新生活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必须从促进城乡居民养成文明素养、健康理念、绿色生活、环保意识抓起,把创新社会治理、思想道德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爱国卫生运动的要求贯穿到文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各环节,引导广大群众讲文明树新风,争做新时代的市民、农民。
第二,要营造生活化的环境
现在,越来越多人不满足于被动学理论、受教育,不愿接受强迫灌输式、一厢情愿式的思想文化传播。大家既要看新闻,还要发评论,对国家大事表达一下个人见解;既想坐在台下、屏幕前看专业表演,也想一试身手、自拍“抖音”做“网红”。
我们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必须考虑能否满足新时代人们多元多样多变的文化需求,满足了,才会“有花盛开、蜂蝶自来”;满足不了,只能让人“想说爱你不容易”。
一些地方的文明实践中心不要总抱怨群众组织不起来、活动开展不起来,世上从来没有“牛不喝水强按头”的道理。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建设思路错了,有的把抓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教育方法生搬硬套到抓普通群众“大多数”教育活动上来,难怪群众不接受。我们常说,人能改造环境,环境也能改造人,只有营造好的环境,才能受到群众欢迎。
学习为了生活。我们学习理论知识,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向群众传播党的理论政策,也不是为了把老百姓培养成为思想家、理论工作者,而是让他们明德明理,活得更有质量、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宣传宣讲时,必须对理论政策进行“二次创作”,做到删繁就简、生动鲜活,让广大受众在思想上有触动,在生产生活中用得上。
要做到讲“理”还要抒“情”,论“理”更要论“事”,能够用小故事讲清楚大道理,用身边事说明白天下事,让群众从宣讲者那里听得到过日子的柴米油盐,看得见奔小康的美好画卷。
比如,我们常说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格,这八个字是形容君子的,跟老百姓讲就要更加通俗化,“勤劳有饭吃、善良保平安”,自强就是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因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善良就是让我们做好人、存好心,只有好人才有好报。习近平总书记在部署脱贫攻坚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来明确现行脱贫标准,用“最吃劲”来强调疫情防控进入关键阶段,一下子拉近了党的理论政策与群众生产生活的距离,这才是大众化、生活化的宣传宣讲。
讲台就是舞台。再正确的理论,再深刻的思想,如果离开通俗化、艺术化的传播形式,都无法有效传递给听众。千百年来,教育引导群众最常用、最管用的方法是“美教化、移风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老百姓爱听评书《杨家将》《岳飞传》,听了一个个感念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无比痛恨卖国求荣的潘仁美、秦桧等奸佞小人;爱看戏曲《包青天》《铡美案》,看了都懂得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百姓谁不爱好官。对于普通群众来讲,多少哲理高深的鸿篇巨著都不如舞台上“红脸的英雄、白脸的奸臣”来得直观、看着痛快。当年红军、八路军传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到了“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志愿军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打败了美帝野心狼。现在主旋律、正能量的电影、电视、歌曲、曲艺作品素材比过去更丰富、更多样,关键需要我们很好的用起来,可以探索推出“电影中的党史国史”“歌声中的奋斗力量”“戏曲中的中华美德”“镜头中的家乡巨变”“战疫中的暖心故事”等系列观影、爱国歌曲大家唱、戏曲演唱、群众摄影展、典型宣讲活动,依托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新媒体广泛推送群众自编自演的微视频、好作品。
多给老百姓露脸展示机会,激发群众自己的创作热情,激励更多人参与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互动才能触动。基层出经验,群众有办法。我们党委政府很多科学决策、工作方法都是从群众中来,经过总结提炼创新,又运用到群众中去的。组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一定要注重把讲的机会交给群众自己,既可以大家围坐一起,开展读书交流、书画切磋,开展道德评议、家风学习,开展科普法治教育、种植养殖课堂,探讨育儿知识、教子心得,把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与大家共同分享。也可以让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平等对话,共同议一议镇里、村里的规划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走好群众路线、融合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很多时候,群众的意见、基层的矛盾,问题在于没有让老百姓把话说出来,才造成群众出现“有理没处讲、有话没处说”的思想困惑。如果能让群众痛痛快快讲一讲,党员干部认认真真听一听,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关键是要精心做好前期准备,做好话题引导,把方向引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上来。
文明重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反复强调重在教育引导、实践养成。组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必须坚持知行合一、以“言”促“行”。古人讲,“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很多时候,我们的宣讲报告、教育内容让人听起来很感动,谈起来很激动,但往往因为缺少了实践环节、实际体验,没有具体行动,最终让这种感动和激动,从烧热的“开水”重新冷却成为“冰水”。要针对当前群众需求最强烈的话题问题制定活动计划,把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到田间地头、百姓家里,融入到解决具体问题、具体矛盾中去,把每次讲的内容和社会实践贯穿起来,趁热打铁,组织党员、动员群众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哪怕是慰问一个贫困户,清扫一堆垃圾,发放一份宣传品,都是对宣传教育内容的升华。这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才能让人更加印象深刻,更加触及人心。
第三,要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归根到底是要更好地服务群众。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根本目的、主要作用。老百姓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如果所听、所看与日常生活所需所盼相去甚远,甚至连口免费的热水都喝不上、免费的WiFi都蹭不到,难免会觉得我们的文明实践华而不实。
要结合服务群众生产生活,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活动,让老百姓参与之后感到有所值、有所获。
一要服务好群众的思想认识。在理论宣讲中,重点教育广大群众坚持真理、增强自信,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变化中,从这次打赢新冠肺炎阻击战实践中,从摆脱贫困到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中,讲清楚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党带领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用不可辩驳的事实告诉群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为什么行,改革开放为什么好。在政策宣讲中,重点帮助广大群众了解政策、用好政策,今年尤其要讲好党的扶贫政策、乡村振兴政策、“六保六稳”政策,让老百姓吃下“定心丸”,给生产生活贴上“平安符”。在法律宣讲中,重点引导广大群众懂法、信法、守法、用法,讲好与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关联度高的法律条文、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在科普宣讲中,重点教会群众用好生活中必需的、平时容易忽视的、可能因小失大造成不必要损失灾害的小知识。
二要服务好群众的身体健康。在任何情况下,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特别是经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以后,广大群众对自身的健康卫生有了新的认识。要引导群众从预防传染疾病的源头做起,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大自然,关爱家乡河,禁捕禁售禁食野生动物。要教会群众有效管用的保健技巧、养生知识,常见疾病怎么防治,如何调节饮食,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应该服用哪些常用药。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利用好室内室外健身场地,引导群众学练“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运动,开展广场舞、大众广播操等群众欢迎的体育健身活动。要教育群众分清养生真伪,不盲目相信各种“伪科学”和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的保健品和保健器材,不盲目相信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民间“偏方”“谣言”,在科学知识的指导下,增强身体素质,实现健康长寿。
三要服务好群众的生产生活。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只是让基层组织群众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有阵地依托。我们既要坚持“请进来”,更应该“走出去”,主动把文明实践活动深入到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镇,助力机关党员教育、企业复工复产、学校德育美育、社区治理提升、农村移风易俗,不断扩大活动作用力和受众覆盖面。要提供留在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组织专业志愿者与群众通过加微信、留电话等建立长期联系,开展对口服务,把群众最需要的政策知识、法律知识、科普知识、健康知识通过文化长廊、文化墙长期展示出来,通过“口袋书”、小产品赠送给家家户户;把群众最想听最想看的文艺作品、文学作品推送到网上、云上、老百姓的手机上,让群众有所得、有所乐。
四要服务好群众的道德养成。坚持把引导群众与服务群众、教育群众与激励群众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广大群众自觉自愿参与道德实践的意识。比如,在劝导群众摒弃“打喷嚏咳嗽不掩口鼻”不文明行为过程中,可以送一个口罩、送一包纸巾;在教育群众养成垃圾袋装投放、分类投放过程中,可以送一卷垃圾袋、一个购物袋,把劝导变成关爱,让文明成为习惯。这些做法被许多商家广泛采用,自然也能够为基层宣传教育所用。同时,要结合文明村镇创建和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典型评选,动员爱心企业、社会力量加入进来,给予积极参与文明实践、率先做到文明有礼的居民更多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享受到更多优惠政策,让文明人有面子、得实惠,让向上向善、互帮互助成为全社会的新时尚、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