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投稿邮箱:fyydqwmb@163.com

当前位置: 首页›› 资料中心

抓好农村精神文明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来源:   www.ydqwmw.com  2015-08-24

640.webp (3)

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致力于培养新型农民、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建设优美环境,持续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农民群众美好新生活,取得了显著成效。8月14日,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本报特摘发会议发言,以飨读者。

  努力办好农村教育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办好农村教育,是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教育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积极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抓办学条件,建设农村美丽校园。近年来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校安工程、初中工程、薄改计划等重大项目。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200万名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60%以上投向农村地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自2007年以来,连续七次提高农村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支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满足农村学生就近上学需要。组织实施一期、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

  二、抓教师队伍,充实农村人才资源。提出了八项支持措施,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引导优秀教师向农村校、薄弱校流动。实施教师特岗计划,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农村地区任教,2014年共招聘特岗教师41.6万人。统一实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办好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2014年为103万名乡村教师发放了生活补助,建成了25.3万套农村教师周转宿舍。

  三、抓教育质量,助力农村学子圆梦。利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监控学生异动,指导完善辍学学生登记、劝返和书面报告制度。加强学段、学科、教育教学环节、育人力量和阵地五个统筹,帮助农村学校提升教育质量。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在统招基础上,2015年由重点高校安排了5万名招生名额定向招收农村学生。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一些地方还引进在线课堂、“互联网+”、微课等新兴教学手段,消弭城乡教育鸿沟。

  四、抓学校德育,引领农村道德风尚。改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管理育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入脑入心,笃实践行。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开学第一课和太空授课。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建设150个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1.2万个乡村学校少年宫,普遍开展蒲公英行动计划,组织农村学生看县城和城乡学生牵手活动。普遍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要求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研究制订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五、抓儿童关爱,培育农村新生力量。出台政策文件,要求优先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营养状况和交通需求,部署推动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相关文件,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教育部副部长 刘利民)

  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生活垃圾一直是农村环境脏乱差最突出的问题,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去年11月,我部会同中央文明办等9部门启动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5年专项行动,推广四川、山东等地的治理经验,提出用5年时间使全国90%村庄生活垃圾得到处理的目标。

  我们的做法:一是明确治理任务。在设施上,要求县县有处理能力,乡镇有中转设施,村村有集中收集点;人员上,要求村村有保洁队伍;模式上,推行垃圾就地减量、就近处理。二是广泛宣传发动。请中央媒体做系列报道,会同中央文明办印制了近百万张宣传海报,在去年春节期间张贴到每一个行政村。三是逐省组织验收。对达到90%治理目标的省份,就组织验收并予以宣传。四是合力统筹推进。经国务院同意,我部会同中农办、中央文明办、环保、农业等部门,一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垃圾、农村工业垃圾的统筹治理。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进展顺利,不仅山东、江苏等发达地区省份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而且经济欠发达的广西、四川通过努力,也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后,村庄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民群众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方面,我们还推进了其他工作:第一,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从2008年启动试点至今,中央累计安排补助资金1557亿元,共支持1997万贫困农户改造危房。第二,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我们计划在江苏等省份搞试点,同时在全国100个县(市)开展示范,然后在全国梯次推开。第三,保护传统村落和民居。我们从2012年开展了全国传统村落普查工作,将有重要保护价值的2555个村落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予以保护。

  我们的主要经验是:(一)必须坚持既要见物、更要见人。持续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要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为农民创造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园,促进农民素质的普遍提升,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二)必须坚持党领民办、群众自治。持续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必须强化党的引领作用,在资金上帮扶、技术上辅导,同时坚持依法民主议事决策,放手发动群众。(三)必须坚持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持续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要坚持改造物质环境和提升人文环境相结合。我们很多传统村落至今还保留着传承数百年的村规民约,这些村落不仅环境宜人,群众文明素质也很高。去年我部配合中宣部选取100个代表性传统村落拍摄《记住乡愁》大型纪录片,展示了村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传递了孝道传家、勤俭节约、以和为贵、诚信赢天下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这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脉的一次溯源,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易军)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文化部加快推动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十五”以来,中央财政先后投入40多亿元建设了1086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2.42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不断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努力形成“人员互通、资源共享、服务联动”的格局,逐步实现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统筹、规范和均衡发展。

  二是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文化支撑。大力加强传统村落建设。先后公布了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涵盖31个省(区、市)的2555个村落。2014年以来又先后启动了两批共151个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加强对优秀乡土文化的挖掘和培育。命名442个县(县级市、区)、乡镇(街道)为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加强对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

  三是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和“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志愿服务走基层活动,2014年共实施500多个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各地乡镇文化站组织农村群众开展各类文艺活动达45.6万次,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农村文化能人,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角。

  四是整合各类文化惠民项目和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3.55万个分中心、支中心和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70万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已在农村乡镇建成31377个标准化公共电子阅览室。“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已在草原牧场、边贸集市、海疆岛屿等建设了3104个数字文化驿站。实施流动舞台车项目,为976个中西部县级剧团配备了流动舞台车。

  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主要有以下体会:一是坚持服务大局,统筹推进。要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大局,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坚持立足实践,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及时总结基层经验,加强政策指导,是实现公共文化建设统筹发展、均衡发展的关键。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风土人情各异,农村文化建设应根据各地实际,体现地域特色。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应以制度创新为重点,通过整合基层文化资源、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完善评估和监督机制等措施,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文化部副部长 项兆伦)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 抓实农村精神文明

  浙江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到2014年底,已有94%的行政村完成了村庄整治任务,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

  一、抓理念培育。我们坚持理念先行、教育先行、宣传先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理解、接受美丽乡村建设,并转化为自觉追求和行动。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十年来,我省集聚各类宣传资源,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新理念。

  二、抓素质提升。依托农村基层党校、微型党课等宣传宣讲平台,不断深化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依托“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以农民点单、政府买单的方式,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双证制”培训,每年培训农民70万人次。

  三、抓最美风尚。深入实施核心价值普及行动、优秀文化传承行动等“六大行动”,加大“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创作刊播和公益广告宣传力度。广泛开展“最美浙江人”主题宣传活动,采取“群众评、评群众”的方式,分层分类做好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选树工作。广泛开展“我们的家训——浙江百姓重家风”活动,创建培育“好家风”家庭。传承弘扬向善向美的地域文化基因,打造嘉善“善文化”、德清“德文化”、义乌“信义文化”等一批区域道德品牌。广泛开展“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活动,专门制定下发《创新发展乡贤文化的工作意见》。广泛开展农村“春泥计划”,覆盖全省81.7%的行政村,377万农村青少年受惠。

  四、抓文化繁荣。从2013年开始部署开展集思想道德、文体娱乐、知识技能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720个。深入推进“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把文化的种子“种”入农民群众的心田。以1122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和浙派民居改造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特色文化。

  五、抓制度规范。注重强化村规民约,组织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定期开展乡风评议。推广建立“道德银行”,以“文明作担保、诚信作抵押”,为农户提供创业小额信用贷款。出台《浙江省道德模范待遇保障若干规定》,探索建立省市县三级“最美浙江人”关爱基金,推动形成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

  六、抓城乡共建。深入实施扶贫结对帮扶行动,仅2014年省市县三级结对帮扶单位就为5000个扶贫重点村落实帮扶项目8000余个。部署开展覆盖城乡全区域的浙江省文明县(市、区)创建活动,目前全省已有浙江省文明县(市、区)13个。(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葛慧君)

  坚持“三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

  近年来,我们抓住国家实施松嫩、三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契机,坚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农村环境改善、农民收入增加和乡风文明提升。

  一、坚持高站位谋划,形成美丽乡村建设强势。一是省委高度重视,深入研究部署。黑龙江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改善农村面貌的大事、改善农民生活的实事,纳入一把手工程,加强顶层设计。二是出台专门规划,注重科学引领。综合考虑全省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发展水平,先后制定两个《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三是层层组织发动,创造浓厚氛围。各级各类媒体开辟《美丽乡村在行动》专题专栏,刊发言论评论,组织专题访谈,报道动态进展,引导广大群众从“袖手看”到“拍手赞”,再到“动手干”。

  二、坚持高标准推进,形成美丽乡村建设合力。一是明确职能部门责任,条块结合抓推进。省住建厅、省交通厅等部门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省文化厅、省体育局等部门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体服务设施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后,率先启动中心村文体设施建设工程;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广泛开展“德礼满龙江”文明礼仪普及、“传立家风家训·凝聚道德力量”等道德实践活动和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着力提升乡风文明。二是明确县市主体责任,党群结合抓推进。目前,全省第二批共1000多个示范村建新房、扩道路、建广场等6000多个项目已经开工。三是明确资金整合渠道,上下结合抓推进。探索政府投入引导、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多方支持的多渠道、多层次投资路子。

  三、坚持高水平管理,形成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完善督查机制。省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制定成员单位任务分解意见,列出《推进台帐表》,明确各部门计划安排、完成时限和推进措施。二是建立完善管护机制。制定《黑龙江省村庄垃圾治理规划》,引导各地探索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探索建立住户付费、村集体补贴、各级政府补助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全省共投入垃圾专项治理资金1亿多元。三是建立完善奖惩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对省直、市(地)、县(市)的目标考核,与干部评先、晋级、奖惩挂钩。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行网上测评,动态管理。四是建立完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机制。先后建立了省、市(地)、县(市)三级联动、对口包保帮扶等多项“三下乡”、常下乡工作机制,并不断增大“三下乡”的思想道德含量。(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张效廉)

  打造美好乡村建设的精神高地

  近年来,安徽在抓好文明城市争创工作的同时,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建,促进城乡文明统筹发展、一体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心骨,打造三大平台,让文明乡风树起来。一是打造以身边好人评选为牵引的道德实践平台。办好“农家好人故事会”让村组群众推好人,办好“村级道德评议会”让乡村贤达议好人,办好“乡村好人评选会”让村民代表选好人。对当选的乡村好人张榜公布,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物质奖励。组织好人事迹巡回宣讲,带动更多的村民学好人做好人。两年多来,全省共评选产生乡村好人22万多名,其中189人当选安徽好人,72人当选中国好人。二是打造以农民文化乐园为阵地的文化涵育平台。整合资源试点建成300个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在乐园设立崇德尚贤墙,展示当地先贤名人、当代乡贤、道德模范等先进事迹,充分利用乐园的礼堂和讲堂,组织开展经典诵读、家风培育、家训传承等活动。三是打造以农村文化墙为载体的宣传教育平台。运用农民画、卡通画、山水画、顺口溜等图文并茂的形式传播主流价值,既美化环境,又净化心灵。目前全省建成农村文化墙总面积达800万平方米,覆盖70%以上的行政村。

  二、突出推进以公路沿线、铁路沿线、江河沿线和城市周边、景区周边、省际周边等“三线三边”综合治理,开展三项行动,让农村环境美起来。一是开展脏乱差治理行动。加大“五乱”整治力度,全面清除城乡接合部、集贸市场、村前屋后等重点部位的生产生活垃圾。综合运用截污治污、水系沟通、河道保洁等措施,力争让农村的水变干净、塘变清澈、流变顺畅。出台《公路用地范围内广告标牌设施管理办法》,对公路沿线广告牌设置间距、技术标准、管护责任等进行规范。二是开展村镇规划整治行动。结合历史文化、特色产业和景区周边等要素,培育打造一批示范中心村,充分尊重自然美、展现个性美、彰显整体美。目前全省已建成中心村197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5%。三是开展绿化提升行动。创建森林长廊示范路段2998公里,“三线三边”绿化造林新增面积200万亩。关停非煤矿山1168座,复绿治理8955亩,有效修复了地貌景观和植被资源。

  三、突出强化党政主体和群众主角地位,构建三项机制,让创建工作强起来。一是健全部门联动机制。二是健全资金驱动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卫设施建设运营和矿山恢复治理,支持种植大户和企业进入沿路沿线苗木产业,累计吸引社会投入54.5亿元。三是健全考核促动机制。省委将治理效果纳入各级党政班子考核内容,并在安徽卫视开设专题专栏,对行动迟缓、问题突出的进行曝光,以压力传导促进责任落实。(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曹征海)

建好“巴山新居” 构筑精神家园

  近年来,巴中积极探索建设以农村新居、乡村道路、产业培育、公共服务、素质提升和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巴山新居”,以新居聚新业、建新村、树新风,努力构建贫困山区农村群众的精神家园。

  一、住上好房子,用环境培塑人。对30多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避灾搬迁户、边远高寒山区移民户,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建设中心村和聚居点,建一座新村、留一片乡愁、兴一地文明。对8万多户有产业基础的旧村庄和被撤乡(镇)的社区,搞好环境综合治理,改路、改水、改电、改厨、改厕,治污、治水、治乱,绿化、亮化、美化,解决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五乱”现象,建设宜居环境。对2万多户传统风貌、历史文化元素独特的民居实施保护修缮,彰显地域特色鲜明的巴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和孝道文化。

  二、过上好日子,用发展激励人。“巴山新居”促进村民适度聚居,推动土地、山林规模化流转,吸引30多万在外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特色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突出文农、文旅、文商融合,走“巴山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的大农业路子,培育新的业态、文态、生态,既富“钱袋”,又富“脑袋”。巴州区巾字村整村流转土地,建设花卉园林,开展腊梅之家、幽兰之家、文竹之家、秋菊之家创评活动,实现“两个文明”双提升。立足绿色生态资源,把巴中作为“大景区”打造,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老、运动休闲产业。

  三、养成好习惯,用教育提升人。建好文化院坝,广泛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守法、全民健身”活动,依托“农家书屋”开展“耕读传家训·书香飘农家”阅读活动,通过巡回法庭进村入户“大调解”、现场审理,促进“求知、乐民、和谐”文化浸润。针对农户各类需求,组建千余支志愿服务队,为村民提供点对点、零距离“菜单式”服务,把善意转变为善行。通过开办“秦巴大讲堂”、设置“山村小喇叭”,常态化、高频次传播现代文明、乡土文化。深入开展文明习惯养成引导、村级免费诊疗,推动村民技能提升。

  四、形成好风气,用党旗凝聚人。市委向所有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选配好“大学生村官”,吸纳致富能人进入村两委,通过行为示范、产业带动、结对帮扶,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制定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和乡规民约,推行网格化、信息化管理。依靠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四会”,加强民间事务调解、评议与服务,实现“好人好事有人夸、歪风邪气有人抓”。每年评选道德模范、巴中好人、最美人物,弘扬乡贤文化,引导向善向上。(四川省巴中市委书记 李刚)

  建设美丽乡村构建幸福家园

  琼海市全力实施“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发展战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规划、同步迈进。目前建成文明生态村1857个,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70%,有8个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